“活”着的和顺古镇 书香烟火两查覓包養價格相宜_中国网

开栏的话:莳播禾谷、饲养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描绘着传统农耕文化的美好图景。作为承载着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空间载体,古村落是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保护群包養。保护和建设古村落是留住乡风乡韵、赓续农耕文明的时代选择,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为响应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号召,农民日报社主办“古村落里的丰收中国”主题宣传活动,推出系列报道,将目光聚焦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古村落,展现各地非遗文化传承、特色资源禀赋、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挖掘其中蕴含的农耕文明,解读更深层次的丰收内涵,讲好中国农民的丰收故事。

走进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云南省腾冲市的和顺古镇,以和顺图书馆为中轴拉高视角,远处稻田已变金黄,近处清溪潺潺、莲池成碧,白墙黛瓦的民居北高南低,依山势错落,美不胜收。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和顺镇水碓社区。“总书记的到来,让我们更坚定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乡村振兴离不开优秀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我们通过和顺图书馆、艾思奇纪念馆等,传承乡村文脉,让群众在精神上有归属感。”和顺镇党委书记普亚增说。

精神富足,生活安宁,致富有路,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记者在这里看到“喜看稻菽千重浪”之外更多层次的“丰收”景象。

耕读文明传百年

包養早上8点多,穿堂风捎着雨滴为图书馆带来一阵凉意。

坐在借阅室窗口前,图书管理员尹仁涛打开电脑准备编发微信推文,身后几排有些年头的木质书架上摆满了书,外头报刊杂志阅览室坐着两位老人,正安静地翻着报纸,构成了和顺图书馆清晨的常态。

在这个祖国西南的边陲小镇,“耕读传家”已延续百年。

“这几位老人都是图书馆的老读者了,经常早上8点拄着拐杖过来,等游客多了就回家干活。”尹仁涛告诉记者,“和顺以前主要以农业为主,农忙时种地,忙完就来这看看书,我们这里好多老一辈人都有这个习惯。”

对很多像尹仁涛这样的和顺人来说,这座图书馆成为了他们“看得见的乡愁”。不论年龄、不分职业,读书在耳濡目染中渐成风气,为传承乡村文脉培育沃土。

图书馆还保留着手写登记簿的习惯,一摞摞用皮筋捆好的借书证整齐地摆放在一旁。小镇目前常住居包養民有7000人,办理了借书证的就有3000人,很多保持着一周两次的借阅频率。

一个乡村,为何会拥有这么一座图书馆,这要从和顺的历史说起。

和顺是我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明朝洪武年间,和顺人的先辈从四川、湖南等地到此军屯戍边,后为谋生计,沿着古道前往缅甸经商。600多年来,在与边地文化、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和顺人接触到更多元的思想,看到文化和教养的力量。在海外华人华侨的资助和捐赠下,1928年以“咸新社”“阅书报社”为基础,在小镇的中轴线上扩建了和顺图书馆,1940年创办了益群中学,为和顺的文化教育事业打下扎实的根基。

“要在最好的地方做学问。”是和顺人祖辈传下来的思想。在几代人的言传身教下,尊崇文化、晴耕雨读融入和顺文化的根脉,图书馆藏书量也在日益壮大。目前,和顺图书馆藏书近13万册,其中有近1万册的古籍珍本和1.5万册的近现代文献,为更好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还建立了移动电子阅览平台,将馆藏的古籍文献部分数字化处理,提供十几万册的电子图书供游客、读者下载,每年的下载次数高达5万余次。

汇聚了百年文脉之气的和顺图书馆为和顺涵养精神风貌、培育现代文明、推动活态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更是成为旅游名片,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该图书馆平均每年约有50万人入馆。

“我曾经看过一个游客的游记,他把图书馆当成一个很神圣的殿堂,他是过来‘朝圣’的。”图书馆馆长寸宇至今仍记忆犹新。

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到如今集文旅打卡、爱国主义教育、文物保护等功能于一体,和顺图书馆作为藏书众多的乡村图书馆,让更多人看到了一种身在乡村、心怀天下的文化情怀。

“目前,我们除了在图书馆里做好自己的阵地服务外,还到全市18个乡镇,不定期进行各类阅读推广和多种文化宣传。在爱心人士支持下,我们还购置了一些中小学必读图书送到学校,让孩子们在学校里看到更多的书。”寸宇介绍。

人间烟火赋“活”古镇

“这是一个‘活’着的古镇。”云南柏联和顺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卢林告诉记者,“和顺与中国其他古镇最大的不同,就是原住居民仍然居住生活在这里。”

书香涵养了文气,而有了人气,把日子过得热热闹闹,村落才有了活气。

小镇不大,巷子不宽,出行多靠双脚。一步一步踏在火山石上,心也跟着松弛下来。和顺的乡风文明表现在方方面面,脚下踩着的路也有讲究。中间石板平整,相邻两侧略显崎岖,这叫灯芯路。该镇居民打小就被教育要把好走的路让给老人、妇女和孩子。

沿着窄长的小巷顺势而上,人便慢慢多了起来。手里拎着菜往家走的,用红布包把孩子背在背后遛弯儿的,三三两两站着聊天的。到最热闹的地段,时令蔬菜、剁肉摊子、野山菌子、包子熟食、稀豆粉、松花糕、手工艺品等摊位铺子应有尽有。行走在小巷里,浓郁的烟火气扑面而来,枕山环水、静谧朦胧的小镇好像突然就鲜活了起来。

这条菜街也有百年历史。和顺能利用起来的土地空间有限,多“高墙窄巷”,为的就是不占用良田,节省出种植庄稼作物的土地,因此并没有专门的菜市场。于是每天早上6点到12点,和顺古镇3个社区的居民就自发开始在几条交汇的街巷上聚集。

都是相熟的街坊邻居,有的即便家里不缺菜,也要每天来逛逛,“我来找老姐妹说说话”“每天不来这一趟总觉得少点什么”……在外人眼里只觉稀奇热闹的小菜街,是该镇居民最习以为常的生活。

“这里老人更多一些,有一部分主要以卖菜谋生,有一部分是种多了吃不了,就拿到菜市场卖了,然后自己也可以换一点别的物品。”和顺古镇水碓社区党总支部副书记寸守传也有来这里买菜的习惯。“因为这里的果蔬新鲜、采买方便,很多民宿老板也会赶早过来采购。”寸守传说。

农文旅融合焕发勃勃生机

让传统村落“活”起来,光有人气也不够,要有“财气”,生活才更有底气。

李承跃就是经常去小菜街赶早集的民俗老板之一,除了是水碓小组小组长,李承跃从2009年开始做民宿。据他介绍,旺季入住率平均能到70%以上,年均收入在20万元左右。

在和顺镇,和他一样开民宿的居民还有很多。随着古镇文旅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他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早在2003年,和顺就进行旅游开发,按照“保护风貌、浮现文化、适度配套、和谐发展”的模式,在古村落、古建筑格局不改,风貌不变,原住民不搬迁的前提下,对和顺旅游进行合理规划,适当调整,修旧如旧,实现了新的发展与历史风貌协调并存。和顺镇开始了从一个传统的农业村镇向旅游名镇的“蝶变”。

“截至目前,全镇有民居餐馆96户、商铺740户,客栈旅馆485户和6000多个床位。有超过2000人吃上了‘旅游饭’。其中,有很多民宿、客栈都是外地人过来开办的,不少人因为喜欢和顺在这里定居。文旅产业已成为和顺实现乡村振兴的引擎。”卢林告诉记者。

在李承跃眼中,外来商人其实也为和顺带来新的生命力,吸引更多文化元素聚集,促进和顺文化朝着更多元的方向融合发展。

以“数数图书馆”这家书店为例,作为和顺镇新建的图书馆,目前馆藏2万册图书。店长高宏毅是腾冲本地人,他告诉记者,该店的投资人因为喜欢读书,来到和顺后被美景和民风吸引,决心包養在这里开一家民宿图书馆,通过创新将咖啡店、图书馆、民宿结合在一起,引来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和顺的文化跟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顺古镇文旅融合的重点就是对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浮现。”卢林说,“正因有和顺百年文化底蕴,才会有更多游客被吸引过来,为经济发展注入‘活水’,让很多外出打拼的年轻人回来建设家乡,让和顺成为‘活’着的古镇。除了庄稼丰收,包養平台推薦大家日子越过越好何尝不是一种丰收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