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Id:68a103df77db79.00155249.
守舊主義:文明與政治
——兼評蔣慶的“政治儒學”
作者:蕭武(平易近間學者,《經略》網刊編委)
儒者之統,孤行而無待者也;全國自無統,而儒者有統。道存乎人,而人不成以多得,有心者所重悲也。雖然,斯道亙天垂地而不成亡者也,勿憂也。——清•王夫之
本來,2004年是相當平庸無奇的一年。
與2003年不受拘束主義的平易近間維權活動所獲得的節節勝利比擬,2004年雖然有過幾次年夜規模的討論,矛頭所向也更明確,但終究都無疾而終了,沒有獲得象《收留遣送法》被廢除這樣的偉年夜勝利。是以,不受拘束瑜伽場地派們難免顯得無聊。到了年末將要盤點過往這一年的收穫時,曾把1997年總結為“不受拘束主義浮出水面”的一年的朱學勤這樣著名的總結高手也沒為2004年找到更好的草標來做記號,于是只好把“文明守舊主義”這樣為正統學界與正派人物所不齒的事務作為這一年的文明史年鑒事務。
換句話說,是“文明守舊主義浮出水面”解救了一貫非常熱中于書寫歷史(改動歷史?)的中國不受拘束主義者們,使他們找到了一個獨一值得興奮的文明事務。是以,2004年在中國不受拘束主義的歷史上只能留下“文明守舊主義”這樣“妾身不明”的曖昧痕跡作為記錄了。而在“文明守舊主義浮出水面”之內在中國所發生的工作當然都進不得不受拘束派師長教師們的高眼,正如李紹為千里背尸卻不克不及進進中心電視臺組織的“感動中國2004”候選人名單一樣,2004年的歷史在不受拘束派的師長教師們眼里顯得是這般單薄、這般無聊,無聊到了拿“文明守舊主義”這樣聊勝于無的工作當作本身的收穫。
這讓我想起我的鄉親們,某一年,因為年夜旱,顆粒無收,種的玉米只收到了玉米稈和玉米葉子,化肥、種子、塑料薄膜這些投進都如竹籃吊水一樣有往無回,實在睡不著覺的鄉親們只好說:“還好還好,好歹有些玉米草,再不濟也還可以喂牲畜嘛。”
當然,我得承認,這樣說顯得非常苛刻,但作為一個親歷者,我實在不愿意承認2004年的歷史是這般單薄,也實在不愿意用文明守舊主義來打發本身的2004。雖然這般,我卻不克不及不承認,假如僅僅把眼光放在所謂的“公共辯論”的范圍之內,確實就找不到更好的事務來標記這一年了。因為發生在2004年的許多工作是沒有機會進進“公共知識分子”的視線并成為“公同事件”的。
但事實上,整個“文明守舊主義浮出水面”的過程簡單得不克不及再簡單。2004年頭,早已離職回鄉的蔣慶受人之約選編了一套少兒讀經的文本。此事惹起國內幾家著名的媒體關注,并做了一些介紹性的報道。這些報道為功德者轉載進進年夜眾論壇,引發網絡討論。遠在american留學的耶魯年夜學博士候選人薛涌撰文在國內影響較年夜的報紙《南邊周末》上批評并引發討論。很快就圍繞讀經與反讀經構成了兩個界線清楚的營壘,并彼此批評,最后發展到彼此攻擊、做誅心之論。這件事的回響直到2005年春天,依然沒有結束。
這當然得從儒學的近代命運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存在形態開始剖析。
千年未有之年夜變局
晚清以降,中國經歷了一個“千年未有之年夜變局”。
這話在明天的人們看來,不過是一句耳熟能詳的順口溜罷了,甚至讓人覺得厭煩,並且已經有了更多的人們愿意尋找在這種“千年未有之年夜變局”背后依然沒變的東西;或許說,人們寧肯認為,這種變化是不存在的,無論政統、道統還是學統,都沒有發生馬克思主義史學所描寫的那樣劇烈,盡管有些人在話語戰略上有些變化,但背后的邏輯卻沒變。
盡管這般,誰都無法否認這句看似尋常的順口溜所反應的問題卻依然是真實的。中國歷史上雖然有過“五胡亂華”、“五代十國”、女真、蒙古、滿洲等各種少數平易近族政權,但象1840年以來這樣“以夷變夏”成為常態的工作卻是從來沒有過的。因為,無論哪個少數平易近族進主華夏,都必須要經歷一個被漢文明異化、接收儒家意識形態的過程,而這對“文明中國”來說,也依然還是中國。而晚清以來的這次分歧,挾著堅船利炮而來的“蠻夷”們不單沒有半點向化之心,並且試圖改變千百年來的東亞政治文明狀態,讓中國不再是天朝上國,而成為現代國際法中的一個通俗主體,完整顛覆以中國為中間構成的國際次序。
共享會議室
這種變化發生的歷史動力畢竟是什么,重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明天的中國人該若何總結這些變化,它們對中國歷史發生了怎樣的影響,又與明天的中國存在著怎樣的關系……
關于這些問題的謎底,眾說紛紜,迄今沒有讓人覺得滿意的結論。無論是反動史觀,還是現代化史觀,又或許是當今甚為風行教學的憲政史觀,無不讓人有一葉障目不見其余的感覺。並且,隨著當代中國思惟狀況的不斷變化,討論問題的方法與所依據的理論架構、得出的結論,都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各種學術門戶之間的變化也讓人琳瑯滿目。
好比說費正清底本算不上馬克思主義者,可是1949年后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卻恰好繼承了費氏的“沖擊—反應”說,并將之意識形態化。1978年后,不受拘束主義開始在中國慢慢復興,“沖擊—反應”說也隨之變成了現代化史觀的臉孔,依然在延續。而在1997年以后以反對不受拘束主義自標的“新右派”們卻從頭揀起了許多不那么“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隨著世界體系論與年鑒學派在中國的影響的慢慢擴年夜,原來的鴉片戰爭是以強凌弱的結論在新右派們眼里似乎也站不住了。因為,據“新右派”們徵引國外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觀點說,鴉片戰爭發生的時候,中國的GDP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擺佈,比全歐洲的綜合還要多,“我年夜清”最基礎就算不上弱國。又好比甲午戰爭中國之敗,過往的說法是japan(日本)經過資本主義改造后國力年夜年夜加強,但現在的說法卻是無論是從軍事實力還是國家綜合實力來說,1994年的japan(日本)都與中國相差甚遠,最基礎無所謂優勢。
何故救國?唯有批儒!
那么為什么中國鴉片戰爭輸了甲午戰爭還是輸了,即便從“沖擊—反應”理論的角度來說,中國受沖擊的時間也要比japan(日本)早,反應也要更早,甲午戰爭還是輸了呢?
這個問題沒有謎底。或許說我還沒有找到讓人佩服的謎底。但無論若何,有一點總是非常確定的,每次中國戰敗,都會引發一次年夜規模的討論,隨后往往會進進清帝國的政治、經濟、文明生涯領域。用反動史觀的講法來說,這種反應就是先是器物變革,再是軌制變革,最后是文明變革——也就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與五四運動。而在這個過程里,變化最明顯的莫過于中國士年夜夫的文明心思與中國本身的文明生態:從洋務運動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戊戌變法的“中體西用”,再到晚清憲政改造的“西體頂用”,到了五四運動,干脆就是“打垮孔家店”,德賽二師長教師救國了。總之一句話,中國文明一落千丈不斷被邊緣化,東方文明則步步逼進直到最后成為中國的文明主流;中國人對本身延續了幾千年的文明越來越掉往信念,轉而向東方尋求救國的理論——也就是俗話常說的“救亡壓倒啟蒙”。
關于晚清中國思惟狀況的轉變,汪暉在《現代中國思惟的興起》的下卷中已經做了相當好的梳理,并做了初步的闡釋。從他的結論來看,一個基礎的事實是,近代中國思惟的轉型是與各種東方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幾乎同步的。也就是說,東方思惟對中國的影響與其說是“思惟戰勝了思惟”,不如說是“技術戰勝思惟”。會議室出租恰是現代報刊傳媒、印刷技術等傳播方法極年夜地改變了知識在中國分歧社會階層之間的分布狀況以及對世界的想象與認識,從而影響到了整個士年夜夫階層對儒家思惟的自負。
可是,應該說這時的文明自負雖然已經年夜年夜地打了扣頭,卻并沒有發展到“打垮孔家店”的田地。“打垮孔家店”這一激進主張的真正提出并獲得實行是在辛亥反動之后。辛亥反動是一個相當牴觸的歷史事務,各種原因匯聚成了最后的結果,五四運動在很年夜水平上是這一事務的進一個步驟結果——當然,反過來五四運動也在相當水平上保衛了瑜伽教室辛亥反動的結果。一個尤其值得留意的現象是,五四那一代的啟蒙者中,雖然許多領袖人物都具有出國留學佈景,但是在本身的文明素養上卻并沒有完整歐化,胡適與魯迅都是極為熟習中國傳統的,陳獨秀則是清朝的秀才。並且,五四一代啟蒙者所采用的“打垮”方法并不是完整否認儒家思惟自己的意義,而是用在東方學到的學術訓練方式來研討中國的歷史與思惟。這種為了“打垮”的研討與1920年月開始在中國興起的市平易近興趣文明慢慢代替了儒家思惟的壟斷位置。
作為五四運動的結果之一,馬克思主義思惟指導下的中國反動繼承并發展了五四運動的這種思惟取向。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上升為居于統治性位置的國家意識形態,通過歷次年夜規模的政治、經濟、文明運動,儒家思惟遭到進一個步驟的批評與清算。此后,除了作為一小部門人的研討對象之外,儒家思惟完整從中國的政治、文明生涯中加入了。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1840年以后的中國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平易近族生死問題。在這一年夜佈景之下,其他問題都必須為之服務才幹獲得繼續保存的正當性。儒家思惟可以繼續為中國人供給懂得世界、建構中西關系框架的基礎理論,但卻無法不承認:幾千年來的儒家思惟統治下的中國沒有能夠發展出東方那樣的天然科學,而恰好是這一點導致了中國在現代世界格式中的被動挨打局勢。並且,現代世界小樹屋體系的一個條件性條件是平易近族國家認同的建構,而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惟在這方面完整無能為力,現代國家構成的正當性理論也與儒家思惟水乳交融。是以,儒家思惟加入中國政治舞臺幾乎是一個必定的選擇。
雖然儒家思惟存在的正當性遭到了慢慢的消解,但依然一向有人試圖將中西思惟之間的文明差異接合起來,能夠找到一個恰當的縫合點,以同時滿足儒家思惟繼續延續與中國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兩方面的請求。並且,這一盡力在近代中國歷史上不絕如縷,一向沒有間斷過。但這里一個最明顯的特點是,“中國傳統文明”這樣曖昧不明的說法代替了“儒家”的明確含義。恰是在這樣的話語戰略之下,中國/東方的二元對立想象成為20世紀“文明守舊主義”言說的基礎理據。
鴉片戰爭剛結束的時候,是儒家思惟與東方思惟剛開始周全沖撞的時期。雖然儒家的正統位置已經遭到了挑戰,但并沒有完整掉往其所有的優勢,文明自負也依然沒有遭到最基礎性的挑戰。在許多情況下,中國知識分子們依然愿意把來自東方的種種新知識、新思惟放在儒家思惟框架之內來懂得。並且,在20世紀最後的那幾年里,幾乎一切明天的人們稱之為先進的人們都能夠用儒家語言方法來表達本身從東方得來的新知識、新思惟。但也恰好是在這個時候,東方思惟對中國傳統思惟的修改到了一個岑嶺,我們在梁啟超共享會議室、嚴復、孫中山、章太炎等人的文字中都能找到“人類正義”一類的話語,而這些話語自己恰好是來自東方的。這意味著,這一代思惟家默認,那些來自對東方歷史的抽象的“正義”是至年夜無外的人間真諦,是廣泛適用的,中國天然也不克不及破例。不僅不克不及破例,並且還要主動跟上“世界潮水”,以免落后。
依照晚清當局的改造計劃,科舉制在1905年被廢除了。這對軌制化的儒家傳統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熟習儒家經典的士年夜夫們忽然之間成了這個時代最掉意、最無用的一群人。雖然有些人依然試圖通過出國鍍金或敏捷接收西學的方法從頭擠進精英階層,但對正在經歷從傳統帝國向現代國家轉換的清當局來說,幾乎沒有想到用別的方法來吸納戰爭衡這些改造的的掉意者。雖然沒有實證的研討數據,但可以確定的是,在必定意義上,這也促進了這些人轉變為反動的同情者。在清當局的最后幾年里,這些依然懷抱著學而仕觀念的“海歸派”們無法進進行政系統,就進進了軍隊系統,而“新軍”的的興起也為他們供給了更多的機會。最后,恰是這些從前被拋棄了的人們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同時,國家不再把儒家傳統教導作為國家支撐的正規教導,也形成了儒家傳統教導的中斷。
辛亥反動在革了清王朝的命的同時,也革失落了儒家傳統的命。辛亥反動既是一次顛覆封建軌制的反動,也是從帝國向現代平易近族國家轉化的一次盡力。是小樹屋以,依照中華平易近國的建國精英們的設想,最幻想的現代國家是沒有統一的國教的,應該政教分離。那么儒家傳統當然也被廢除了,成為諸子百家中的一個,成為現代學校教導的一貫考核科目,不再是一個人的安居樂業之本了。並且,在反動剛完成后的一片樂觀的工業救國海潮中,幾乎一切的人都認為,剛完成反動的中國最需求的是工業技術,既然儒家發展不出來瑜伽教室東方的工業技術與天然科學來,儒學被拋棄就顯得尤其通情達理。
新興起的年夜學是完整依照技術感性與專業分工的理念樹立起來的。清朝的秀才變成了年夜學的傳授,與留洋歸來的人在年夜學里被“兼容并包”起來了,體用之爭也不復存在了,再接下來的問題不是考慮要不要接收西學的問題,而是考慮怎樣更快更好的接收西學,又怎樣盡快地轉化為救國救平易近的手腕。原來的士人們就這樣變成了現在的知識分子,不再有“達則兼濟全國,窮則獨善其身”的社會責任感,不再有學而仕的傳統報復,不再把孔子之教當作不成懷疑的真諦。1916年,嚴復、康有為等傳統學術代表性人物參加袁世凱復辟,這一不但彩的政治行為更進一個步驟下降了人們對儒家思惟的信念與信賴水平,而平易近族獨立、平易近主不受拘束一類的“人類正義”則更進一個步驟的深刻人心,成為公認的必須遵照的價值觀。
可是,在反動中天生并在反動后獲得鼎力鼓勵的新文明是不會容許這種“王與馬共全國”的狀態繼續延續下往的。新文明對舊文明的最后圍剿和肅清在反動的結果搖搖欲墜的時候展開了。1916年到1920年,這段時間恰是北洋軍閥操縱中國政治、各派軍閥彼此混戰的時代,而知識分子們則把這種狀態懂得為,舊文明的毒素沒有獲得系統而徹底的明白的結果。從洋務運動的器物到戊戌變法的軌制,現在終于輪到文明了。新知識人們象哥倫布發現了新年夜陸一樣興奮地發現,文明是中國最守舊卻影響最壞的焦點部門,是阻礙中國成為一個現代國家的最年夜阻力,要想讓平易近族國家、平易近主政治、不受拘束思惟這些“人類正義”在中國落地開花,就必須清算失落儒家傳統的殘余氣力。在這段時間里,新文明派提出了最激進的主張,甚至請求廢除漢字、打垮孔家店,讓現代的“人類正義”深刻到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既然儒家被認為是2500年來的暗中專制與比來300年來落后于世界的禍首禍首,儒家傳統遭到滾滾流水般地口誅筆伐便不希奇了。但讓人覺得希奇的問題是,舊文明似乎沒有做幾多抵禦就乖乖地讓出了本身早已名存實亡的文明統治權,有的不過是遺老遺少們的忍氣吞聲,或許是做隱士狀的談天說地。
回光返照的反擊
一戰的結束對樂觀的現代化派產生了宏大沖擊。300年來的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帶給人類的除了物質生涯的極年夜豐富之外,原來也有負面影響,並且是一場規模這般之年夜、影響這般之深的年夜規模戰爭。看起來,達爾文主義并不是人間至道,至多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儒家傳統還是有效的。梁啟超一貫都是歐化派的同情者和支撐,可是他在東方觀光時驚異地發現,正當中國盡力向東方學習怎樣掠奪性地開放天然并盡力發展工業技術時,東方人正在試圖將這種技術的極年夜進步限制在必定的范圍內。並且,在熟習中國傳統思惟的梁啟超看來,在這樣類似于世界末日的年夜毀滅的時刻,人類獨一的盼望就在被東方人想象出來的人與天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典范——中國了。
對于一向對歐化派心懷不滿、伺機反撲的文明守舊主義者們來說,這當然是一個莫年夜的機會。1920交流年以后,一場名為“科學與人生”的論戰在細化派與人生觀派之間展開了。以胡適、陳獨秀為代表的歐化派認為,一戰雖然確實是發生了,但這絲絕不能證明東方的技術存在什么缺點,所以不應該因噎廢食,對于技術落后的中國來說,最緊迫的依然是加緊學習東方技術與文明,盡快脫離守舊而通情達理的中國傳統的束縛;而在以梁啟超、張君勱為首的人生觀派看來,東方文明雖好小樹屋,發展出了近代工業技術這樣先進的物質,但卻絲絕不能解決人生的問題,所以還是得在學習東方技術的時候繼續加強人生觀教導,而人生觀問題的解決當然只能指看中國文明。但人生觀派卻被歐化派譏笑為“玄學”——雖然玄學本是“中國傳統文明”的一個組成部門,但在這樣的語境下這樣定名對手,顯然隱藏著譏笑的意味。
看起來,這象是一次傳統文明的反擊,但事實上并不勝利。起首,人生觀派所籌劃的用以解決人生觀問題的確實是玄學,並且是玄之又玄的玄學。在這里,中國傳統文明畢竟是什么,是語焉不詳的。其次,人生觀派對本身的理論并沒有表現出充足的自負,比起歐化派不可一世的攻勢來說,科玄論戰最基礎就不算是一次反擊,最多只是一次消極抵禦。再次,儒家加入了,沒有一個人生觀派敢于明言本身所謂的對抗東方文明的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主流意識形態——儒家,處處閃爍其辭,并且將儒家一向盡力批評的道家、佛學都納進了“中國傳統文明”的范疇。最后,人生觀派用以論證中國傳統文明的保存符合法規性的理論早已離開了傳統自己,而是專心理學、社會學等東方理論來論證的——說得苛刻一點,預期是說張君勱是在論證中國傳統文明的保存符合法規性,還不如說是在活學活專心理學。
換句話說,在人生觀派與歐化派的論戰中,儒家已經不復為儒家了,或許最基礎就沒有人想要拯救儒家的命運。當然,這并不是對中國歷史傳統的第一次改動。早在清朝還沒有結束的時候,西學才剛開始進進中國,“反動的文學家”章太炎就提出了“國學”這一籠統而含混的概念。在這一概念之下,晚期儒家傳統中的擔當精力被閹割了,剩下的只要清代以來的樸學、考據之類。后來章太炎的門生們看起來似乎都是在研討國學,但他們除了為中國現代史制造了許多謬種流傳的“說法”之外,畢竟有什么成績呢?章門門生幾乎主導了現代中國文學研討,而儒家傳統卻日益滅亡,又有什么獵奇怪的呢?
同樣的,科玄論戰正如不是第一次改動中國傳統一樣,也不是傳統的最后一次反擊。在1920年月以后,被稱為現代新儒家第一代的熊十力、梁漱溟、馮友蘭等人依然在不斷地試圖用各種方法來保護儒家。他們的門生們還曾在1960年月策劃了一次聲勢浩蕩的反個人空間擊行動,據說是不單要復興儒家,並且準備用儒家文明為“萬世開承平”,並且還培養了在1980年月的文明熱中被稱為現代新儒家、儒學第三波的當代新儒家們。比起科玄論戰來,新儒家們似乎要英勇良多,至多是打出了儒家的旗幟,而不再是籠里籠統的“中國傳統文明”了,為儒家在明天從頭浮出水面打下了伏筆。
反動年月的文明
依照明天的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見解,1949年的反動對文明守舊主義是一次整體性的毀交流滅。從圖騰到傳承、從理論到歷史實踐,都是這般。
反動的內在邏輯是歷史進步論,而五四運動以后,歷史進步論幾乎成了有識字才能的中國人的基礎常識。而反動者恰好認為本身是五四運動的精力后裔,是以,在新文明與舊文明之間,剛剛樹立起來的反動政權義無返顧地選擇新文明,並且獲得了進一個步驟的理論強化。儒家、傳統作為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時代的重要意識形態,并且是今朝依然干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思惟來源,當然遭到了新政權的激烈批評。同時,來自于蘇聯的諸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物質決定意識一類的、先進戰勝落后一類的馬克思主義教條在國家權力的支撐下,通過教導系統進進了每個中國人的靈魂。對于反動政權來說,這當然不是他們想要的所有的,而僅僅是實現反動的終極目標的一個必定組成部門——因為要實現共產主義,就必須先培養具有嶄新的幻想主義品德觀的共產主義新人。
在這一來由下,從前的一切都遭到了批評,而不僅僅是儒家。雖然在文明年夜反動中間曾經短暫地揚法抑儒,但那僅僅是一個政治斗爭中的常見戰略,絲絕不能說個人空間明新政權對法家思惟有什么真正的好感。但反動政權確實至多在一個方面顛覆了會議室出租儒家的基礎自負:假如明天有人聽見三皇五帝的時代比我們現在生涯的時代還要好,必定會年夜笑不止,而一個最簡單最不難被人們想到的來由就是生產力是不斷發展的,怎么能夠5000年后的我們會還不如茹毛飲血的祖先們呢?是以,與堅定的歷史進步論相伴隨的是,反動政權確定了一切變法,而對那些變法中的“復古”面紗則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反動政權似乎信任,這些封建統治階級們有著與他們一樣的唯物主義世界觀與歷史觀。
在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依照傳統的儒家歷史觀來看,商鞅變法是對人心、品德、風俗的一次宏大摧殘,雖然使秦國成為戰國時代的超級年夜國并最終統一全國,卻并沒有獲得更長久的統治才能。而王安石則更不消說,他自己就是被《宋史》列進“奸臣傳”的,而有幸進講座場地進奸臣傳的人在宋代并未幾。
反動的理論家們還在馬克思主義原則的指導下在中國思惟史上找到了幾位與本身一樣有著唯物主義世界觀與歷史觀的思惟家,好比荀子、王充、王夫之等等。
但這些事實真能說明1949年以后的反動政權是一個反文明、反儒家、反傳統的政權嗎?
絕對不克不及。我們可以用一些再簡單不過的事實來證明這個判斷:起首,大批的古籍都是在1949年到1978年這些據說是“禁絕讀書”的日子里收拾和出書的,並且這些版本至今依然被公認為最好的版本,被援用的頻率最高。其次,1949年到1978年的中國反動政權在很年夜水平上是一個“品德幻想國”,並且那些被廣泛宣傳的美德都是被包括在儒家的基礎品德規范之內的,而沒有在儒家的品德規范之外。再次,在那個被認為是特別的年月里,反動領袖們的抽像總是在被依照 TC:9spacepos273
發佈留言